陈志平 陈志平,博士、教授、博导、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杰出人才(A类)”,兼任教育部第一、二届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第一届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广东省第五届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丶广东省第六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暨南大学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应邀在日本京都花园大学访学一年。长期从事书法研究,在《文艺研究》、《文献》、《中国书法》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墨池编〉的古代书论文献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宋代书家丛考》以及广东省社科基金《明清时期岭南书家群体研究》等课题,出版专著《黄庭坚书学研究》、《陈献章书迹研究》、《书学史料学》、《北宋书家丛考》等。其中《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一书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2006年)、教育部2009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各级各类重要展览并被海内外多家文博机构所收藏。曾策划“七博士书法展”、“明烛天南——青年学人书法展”、“书可以群——全国中青年学人书法展”等,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兼擅。2004年至今已在《文献》、《中国诗学》、《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先后获第六、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比二、三等奖,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论坛论文一等奖;专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艺奖。先后主持暨南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北宋书家群体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课题《〈墨池编〉整理研究》(批准号:0624)、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明清时期岭南书家群体研究》(批准号:06YR01),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宋代书家丛考》(批准号:07JC760011)等。其中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明清时期岭南书家群体研究》结项成果获评“优秀”,结成的专著《陈献章书迹研究》于2009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教学方面经验丰富,深受好评,主持暨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书法美学》,编撰研究生教材《书学史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崇尚俊逸潇洒之书风,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志平书法选》;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并被有关机构收藏,多家媒体有专门介绍。 名家集评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陈志平是我的博士生,他的硕士不是在我这里读的,但是他的基础很厚实,他的为人很诚恳、很朴实,这是他的优点。他学校里从做论文开始,他对每一个细节研究都不放过,抓得很紧,用功用得很实在,一定要得出一个究竟他才肯落笔,他从做学生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用功用得很好,他的成绩一定会是超人的。他的专著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这在我的心里一点也不觉得突然,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他在我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原来的书法基础很好,一些基本功他也都能够达到,所以我对他一点也不担心。他的艺术思想也树立得比较正确,他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尊重他的追求,让他很好的去发展。现在他的书写水平还正在摸索中,还没有达到他的成熟阶段,还在向前不停地走着,还不能做肯定的说明。但是能坚信一点,将来他的一生如何去创造,那一定是他学问的集中表现。 曹宝麟(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长) 陈志平研究黄山谷之深旷古所无,书迹得黄氏法乳亦势所必至。 陈初生(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书法院院长) 陈志平的书法首先是立足于传统的,从古代的名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营养,他对于二王、晋唐的书法沉浸很深。他的书法从他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那里得到了不少的东西,所以他的字是越写越好了。我觉得,一种艺术真正要达到一种高度,光是动手是不够的,为了写字而写字那是提不高的。你要是想把字写好,一定要有综合的素质、综合的修养,你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当深的了解才行。为什么我们提倡艺术家要学者化,道理就在这里。陈志平的优点在于他在研究学问的同时又写字,在写字的同时又进行学术的研究,这样,他的根基就扎得深了,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就深了,历史上的大名家都是这样。当然,艺无止境,古人对书法的高度有一句话,叫做“人书俱老”,陈志平现在已经很有成就了,但是以后还可以更高,我相信他以后会越来越好。 祈小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陈志平教授在广东省高校从事书法研究的教授里面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大家都知道他的力著《黄庭坚书学研究》这本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可以说在当今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是非常突出也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学术著作。研究黄庭坚实际上比研究王羲之还要难(我是研究王羲之的),难再哪里?我们研究李白、杜甫,你要是研究他的诗,很容易,大家都在研究,先前的研究也很多,资料也很多,可是你要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李白、杜甫的生活、哲学,这样的话资料就很少,没有先前的研究,就是开创。陈教授对黄庭坚的研究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问题。如果说他研究黄庭坚诗词我可能觉得并不是很惊奇,可是他研究的是书学。黄庭坚的书学和其他方面比如说文学、禅学,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陈先生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非常的突出,比较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黄庭坚书法理论的脉络,这个是很难的,可以说今后要是研究黄庭坚的书法,他这部著作是绕不过去的。他的才气、精力和敏锐性等等,这些构成一个优秀学者的素质他都有。我想他现在还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将来非常有希望。 陈志平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理论,当然是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他的字与黄庭坚的风格也有点相近,但是不完全是。陈先生是非常有才情和性情的人,他发挥得好的时候可以出现非常好的作品。我曾经看到他的一个册页,我非常的惊奇,写得太好了。不过他还年轻,我想他还没有形成一种完美的或者固定的风格,也就是说他将来在书法上的开拓空间还很大,怎么走,我是很期待的,以他的才情将有更大的迈进。书法这个东西确实是书如其人,它始终是和个人的性格是相合的。“书如其人”放在陈教授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什么?他可以潇洒自如,很像他的为人,你可以看他的作品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他很适合写行草书。 近年成果一览 出版专著: 1博士学位论文《黄庭坚书学研究》,29万字,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版 2《中国书法文化通览•宋代卷》,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10万字) 3《〈续汉口丛谈〉点注》(集体著作,第一署名),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25万字) 发表论文: 1《沈辽与北宋书坛》,《中国书法》2006年第7期 2《李建中和林逋及北宋诸名士交游考》,《中国书法》2005年第1期(8千字) 3《黄庭坚书事二考》,《书法研究》2002年第3期(6千字) 4《李建中年谱》,《书法研究》2002年第6期(2万字) 5《李建中研究札记二则》,《书法》2003年第2期(4千字) 6《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考》,《书法丛刊》2002年第2期(7千字) 7《李建中评传》,《书法丛刊》,2003年第2期,(1万2千字) 8《岭南书法史二题》,《书法丛刊》2005年第3期(5千字) 9《黄庭坚六帖考》,《书法丛刊》2004年第1期(8千字) 10《黄庭坚与杨皓的交游及相关三帖考》,《书法杂志》2004年7月(7千字) 11《黄庭坚二帖考》,《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6千字) 12《章友直、张友正书史考辨》,《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3期(7千字) 13《黄庭坚〈寄岳云帖〉考》,《收藏家》2005年第1期(7千字) 14《黄庭坚〈华严疏〉卷考索》,《收藏家》2006年第3期(8千字) 15《箭锋之喻与黄庭坚的诗学》,《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9千字) 16《岭南书学研究的硕果——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评介》,《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3千字) 17《山谷词系年考证商榷》,《暨南学报》2005年10期(9千字) 18《〈黄庭坚全集〉综考》,《图书馆论坛》2006第年6期(6千字) 19《黄庭坚与鸡毛笔》,《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3千字) 20《“右军鹅”与中国书法》,《文史知识》2006年6期(3千字) 21《张颠之“犯”》,《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3千字) 22《东坡先生平生惟用潘墨》,《文史知识》2006年第9期(3千字) 23《题跋背后的政治》,《文史知识》2006年第12期(3千字) 24《宋代文人的书裙之风》,《文史知识》2007年1月(3千字) 25《从启功先生的一则题跋谈起——兼及其为人、为学、为书的一些侧面》,《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7千字) 26《从黄庭坚悟入“字中有笔”的媒介看他的“以禅入书”》,《第六届全国书学论文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1万字,本文获二等奖) 27《论黄庭坚诗、书创作的相似性联系》,《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论坛论文集》,2005年8月(2万字,本文获一等奖) 28《中国古代“书学”一词的七种含义》,《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5年9月(8千字) 29《林逋与李建中交游考》,《2005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坛论文集》以及《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文摘版。 30《周越著作考论》,《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12(1万字,本文获三等奖) 31《包拯之甥文勋考》,《首届岭南书法论坛论文集》2006年11月 32《黄庭坚武昌行实综考》,《江南风》2006年3月(7千字) 主持课题 1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课题《〈墨池编〉整理研究》,批准号:0624 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明清时期岭南书家群体研究》,批准号:06YR01 3暨南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北宋书家群体研究》 |